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贵州新发现文物2700余处

发布日期:2025-09-17 20:31 来源:动静新闻 作者:应腾 浏览量:1

结合贵州特色文化资源,启动“四大文化工程”专项调查,开展廊桥保护行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工业遗产核查等多项专项调查。

新增2700+,贵州文物家底数据“刷新”了!9月12日,记者从贵州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贵州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14852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文物数量2700余处。

安顺市关岭县“四普”调查现场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自2023年11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启动以来,贵州精心组建110支专业普查队伍,集结1000余名涵盖省级文博单位、各地州市、高校的专业调查人员,20余个行业主管部门与文物部门联合推进普查工作,历经长达26个月的艰辛努力,摸清贵州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家底”。

六盘水市钟山区“四普”调查现场

从类型上看,新发现的2700余处文物点覆盖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文物六大类61个细类;从区域上看,新发现分布均匀,全省9个地州市普查单元全覆盖,在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工业遗产等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取得一批重要发现。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普”调查现场

此外,结合贵州特色文化资源,启动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阳明文化“四大文化工程”专项调查,开展廊桥保护行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工业遗产核查等多项专项调查。

其中,正安县张斗坝花桥,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是贵州目前发现最早有明确纪年的木构廊桥,具有重要文物和学术价值;毕节威宁县、赫章县、黔东南州清水江流域、贵阳贵安、六盘水市等地区发现一批史前至汉代的古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四普”调查现场

在普查工作中,创新引入三维数据采集与可视化系统,通过前沿科技手段,最大程度留存古文物的原始形态数据等核心信息,达到古文物资源的高精度、科学化记录与永久性妥善保存。通过“四普”的实践,文博行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科技赋能到新发现的历史补白,贵州在“四普”中以行动诠释文物保护的时代内涵。

贵州省博物馆“四普”调查现场

目前,贵州全面进入“四普数据上户口”阶段。接下来,将按照普查总体方案,对普查数据进行审核,把好质量关,对通过审核的文物点及时认定并上“户口”,建立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和数据库,以文物普查厚植家底、厚筑根基。

编辑:赵 婧 一审:冉婷婷 二审:李永春 终审:顾 桥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说明:

1.来源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均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的原创内容;未经中心书面授权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发行、建立镜像或用于其他任何商业目的。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2.凡注明“来源: XXXXX (非瓮安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此类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单位所有。转载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中心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