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关乡茶海村:锚定经济提质目标,打出强村富民 “组合拳”

发布日期:2025-09-17 17:04 来源:瓮安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通讯员:王 颖 浏览量:28

    近年来,岚关乡茶海村锚定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目标,立足辖区资源禀赋,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深耕土地文章、拓展合作路径,打出一套强村富民“组合拳”,不仅让村集体经济“家底”越来越厚,更让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盘活闲置资产,“沉睡资源”变“增收活水”

  过去,村里3处老旧厂房因产业调整长期闲置,100余亩产业大棚因缺乏运营而杂草丛生,成了村民眼中的“包袱”。“这些资产丢着可惜,用起来才是宝贝。”村党支部书记算起了“资源账”。为唤醒“沉睡”的资源,村“两委”组织党员干部挨家挨户摸排资产底数,建立起包含面积、现状、产权等信息的详实台账,同时规范租赁流程,通过乡级平台公开招租,严把经营主体资质关,优先引入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

  如今,闲置厂房里飘出阵阵茶香——新引进茶叶加工厂的杀青机、揉捻机连轴转。“厂里雇了28个村民,分拣鲜叶、包装成品,每月工资2500块上下,采茶季每天能多雇20来人。”加工厂负责人笑着说。

茶海村产业基地

  产业大棚外,新引进精品蔬菜种植项目负责人指引着工人将一箱箱黄瓜、西红柿抬上冷链货车,直供县城各大超市和生鲜门店。“这些菜品质好,吃着新鲜,超市里卖得可火了。”正在大棚里摘黄瓜的村民刘大姐说,“我们在大棚务工,一天能挣120块。”据核算,闲置资产的“重生”为村集体带来年租金达34万元,推动40多名村民务工,人均月收入增加2000余元。

 深耕土地文章,“新开沃土”成“丰收粮仓”

  为推动土地效益最大化,村“两委”邀请农业专家多次实地调研,最终推行“稻油轮作”模式——春季种稻,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秋季播油,提升土地综合效益。春季稻田泛绿时,这片沃土还成了村民散步的好去处,秋季油菜花开时,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嬉戏,满田的金黄成了村里最暖的底色。

  2024年以来,村“两委”牵头推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县供销社开展深度合作,县供销社提供作业机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按350元/亩标准投入资金,从育秧、插秧到收割,全程采用机械化作业,进一步节省人工成本,保障稻谷、油菜籽的品质。“去年600多亩稻田共产出70吨优质稻谷,全部由县供销社按保底价收购,比散户自己找销路每公斤多赚0.3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算起了细账。

机械收割稻谷

  “往年买一桶油得100多块,今年村里的菜籽油才81块,纯物理压榨,吃着放心,这都是集体给咱的实惠!”村民张婶站在村委会门口,手提两桶油笑着说。原来,茶海村今年将收获的10吨油菜籽统一送到乡榨油坊加工,1800多公斤菜籽油被一一分装成9升的桶装,每桶以低于市场价27元的价格卖给村民。稻油轮作不仅为集体年增收50万元,更让村民尝到了“自家土地产好粮”的甜头。

  拓展合作路径,“流转土地”变“致富平台”

  “以前自己种几分地,一年到头忙下来剩不下几个钱;现在把地流转给村里,既能拿租金,还能在合作社打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正在辣椒地里除草的村民王大妈笑着说。

  为破解“散户种植效益低、市场风险大”的难题,村“两委”主动对接县内农业龙头企业,以“党建+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整合零散土地,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种植。通过与企业签订“订单农业”协议,企业不仅提供优质辣椒种子和全程技术指导,还承诺按保底价收购,让村民和集体都吃下“定心丸”。

辣椒喜迎丰收

  今年,村里集中种植的30亩辣椒喜获丰收,亩产达3000公斤,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更重要的是,辣椒的种植、采摘、分拣等环节带动了50余名村民就业,其中脱贫户12人,人均务工收入达3000元。“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有‘薪金’,年底合作社分红还有‘股金’,我们要继续努力让村民的收入渠道越来越宽。”村党支部书记说。

编辑:赵 婧 一审:冉婷婷 二审:李永春 终审:顾 桥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说明:

1.来源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均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的原创内容;未经中心书面授权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发行、建立镜像或用于其他任何商业目的。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2.凡注明“来源: XXXXX (非瓮安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此类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单位所有。转载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中心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