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专题专栏
>
推进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
文明新风“润”新村——贵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观察
发布日期:2023-03-21 12:27 来源:天眼新闻 作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刘悦 浏览量:4637
“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贵重的礼物,儿孙绕膝话家常,就是最大的幸福!” 提起刚过去的90岁生日,安南山老人依然喜笑颜开。
1月30日是凤冈县凤岭街道文峰社区安南山老人的90岁生日。
若是在以前,老人的寿宴可要好好操办一番,按照老规矩,12个菜品的宴席要摆上百桌,高档烟酒更是少不了,讲究的人家除了请人吹锁呐、打民间乐器,还要搭戏台唱大戏……完整办下来至少需要花费四万多元。
而在生日当天,安南山老人却做出了一个让邻居们都非常“诧异”的决定,他在家门口亲自用毛笔写下“一概免礼”四个大字,并将大寿宴改为小聚餐,仅邀请了至亲参加。
“不是出不起钱,而是太折腾。过去旧习俗认为老人过90岁生日要风风光光大摆寿宴,多请客多收礼,老人才多有面子。可是这么‘礼尚往来’就铺张浪费了,给随礼的亲朋好友增加了经济负担。”老人说,其实,孝顺并不在于办一场“体面”的寿宴,更多的是平时的关心和照顾。
大寿宴变小聚餐,家宴虽简,但“寿”味甚浓。“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在凤冈县蔚然成风的背后,是贵州扎实推动移风易俗的喜人成果。
精神矍铄的安南山老人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一度存在的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曾经是群众的难言之隐、心头之痛,既让曾经淳朴的乡土民风变了味儿,也扭曲了正常的社会价值观,影响了农民生活的“精气神”、阻碍了实现乡村振兴的步伐。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推进移风易俗,成为农民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近年来,贵州深入实施“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持续开展滥办酒席、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同时,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生动活泼的良好社会环境。
如何推动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在广袤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省各地量体裁衣,着力创新宣传教育方式,让文明新风尚的种子播撒到千家万户。
湄潭县以“红白理事会”全覆盖为抓手,实施“车不过十、礼不过百”婚庆车、送葬车不超十辆,随礼不超百元,将约束农村婚丧事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酒席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写入红白理事会章程,大力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同时,持续开设“滥办酒席曝光台”,农村滥办酒席、低俗婚闹等陈规陋习明显减少;
雷山县“合约食堂”,以服务群众、引树新风、微利经营为原则,帮助群众平价采购新鲜食材,制定不同价位的菜谱,提供红白喜事宴席服务,引导搬迁群众节俭办酒,切实解决在县城酒店办酒费用高昂、回村办酒不方便等难题;
乌当区以全区16个村为试点,将遵守村规民约等内容纳入积分管理制度,实行“红黑榜”管理和积分量化考评。大力开展“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为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社会新风尚。
党员干部的示范表率、制度机制的强化约束、宣传方式的创新引领……通过落到实处的“硬举措”,浸润人心的“软手段”,文明的种子日益植根到每个人的心田,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准则和基本价值取向。
“有了村规民约的约束,村里滥办酒席的现象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已逐步深入人心,村里的风气越来越好。”黔西市谷里镇自治村宋兴说,“以前,家里一年吃酒花销给家里带来不小负担,现在倡导红白喜事简办、其他不办,大家都非常支持。”
如今,贵州各县(市、区)已制定婚丧移风易俗具体方案,90%的村(居)已建立红白理事会并将移风易俗相关要求写入村规民约,一项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务实举措,汇聚起了全民参与的社会正能量,让文明新风变得有“品行”、有“温度”、有“活力”。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培育和涵养文明乡风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朝功成,推进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下一步,贵州将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乡风吹到每个村寨,吹进群众心田,让广袤农村成为一片家风良好、民风淳朴、乡风文明的希望田野。
版权说明:
1.来源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均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的原创内容;
2.自媒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3.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作者,同时不得歪曲、篡改原文及标题,摘录时不得违背文章原意;
4.凡注明“来源: XXXXX (非瓮安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