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瞻时评丨用活民族文化资源,书写乡村振兴画卷

发布日期:2025-04-18 14:48 来源:动静贵州 作者:动静贵州 浏览量:74

兴义纳灰村的文化馆靠扎染、刺绣年入600万元,丹寨卡拉村的鸟笼订单接到手软,荔波瑶山古寨推出的“非遗护照”让游客秒变“临时村民”……从这些鲜活案例中我们看出:当传统文化遇上创新表达,“老手艺”就能变成“新饭碗”;只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历史“活化石”,也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当游客带走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独具创意的文创产品,留下的何尝不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当收到非遗带来的真金白银,村民们收获的又何尝不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而游客与村民间的这种“双向奔赴”,又何尝不是贵州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注脚?

文旅融合和“双创”的关键,是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得实惠。眼下的贵州,正用“非遗+旅游”“村落+景区”的组合拳,让村落变景区、技艺变技能、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全力用文化“活水”浇出乡村振兴“致富花”。希望有关方面继续深挖民族文化资源的富矿,以针为笔、以染为墨,让更多的非遗活起来、产业旺起来、群众富起来,共同书写贵州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编辑:商 琴 一审:冉婷婷 二审:李永春 终审:顾 桥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说明:

1.来源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均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的原创内容;

2.自媒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3.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作者,同时不得歪曲、篡改原文及标题,摘录时不得违背文章原意;

4.凡注明“来源: XXXXX (非瓮安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