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模范教师陆成文:做一名苗乡教育的“守望者”

发布日期:2025-04-29 16:50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作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浏览量:42

  一所简陋学校、一位彝族老师、一群苗族孩子。自2012年以来,在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沿山镇森山村,岩脚小学教师陆成文一个人却包揽了学前班和一年级的教学任务,在这里他教语文、数学、美术、音乐和体育,是一名教育“杂家”。

  身处高山,交通不便,陆成文便扎根下来,以办公室为家,以孩子为家人,作为唯一的教师,他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群孩子对未来的渴望,用知识改变着这个小山村。


 扎根苗乡:从城市到山村的初心抉择

  早年,陆成文在贵州师范学院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从贵定的同学口中了解到了沿山镇森山村的情况,那种偏僻、那种落后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唤醒了他儿时当老师的梦想,他下定决心要到这个偏僻的地方来,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促使山乡的村民在对待教育上思想转变、意识上转变,变得越来越好。

  了解到他的想法后,大学校友都不相信他能够到偏僻的小山村去。但陆成文说干就干,2012年大学毕业的他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贵定县的教师招考考试,以他当时的成绩,可以随便选学校,但他却选择了岩脚小学,去当一名教师和“保姆”。

  “工作看着虽小,但做好了,对这个地方的思想影响是很深远的,只有每个孩子发展了,这个地方以后才有机会发展。”在陆成文看来,有些孩子走出大山后,总会有为完全脱离大山的孩子存在,在他们学习新的东西后,总能来建设家乡,这样穷山乡就有了持续变好的资本。


 以校为家:一人扛起多重角色的坚守

  作为“家长”,陆成文可以付出到什么程度?2013年4月,为了确保肉源安全可靠,陆成文在贵阳市的一家大型商超购买了50余斤的猪肉作为孩子们的营养餐肉,转车来到贵定县昌明镇时已接近天黑,此时偏僻的森山村已经找不到任何车辆前往。

  陆成文心一横,就扛着肉步行5个多小时回到学校。“也没想这么多,只想自己一定要回到学校,一定要让孩子们第二天吃上肉,让孩子们营养更均衡,才有精力去努力学习。”在陆成文看来,孩子们的学习比自己更重要。后来,陆成文觉得这也不是办法,在反复考察周边后,确定了放心肉源,解决了他的心头大患。

  身处高山,饮水自然不方便,陆成文就和村民一起饮用山泉水,每每看到水壶上厚厚的水垢,陆成文虽然心里犯嘀咕,但也来不及细想。2019年底,正在上课的陆成文突然腹部极度不适,站立、坐下、平躺都不行,当时他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自己可能命不久矣。

  但是求生欲还是战胜了一切,他一边拨打120求救电话,一边忍着疼痛开车到镇上,后来在医院确诊为肾结石堵塞输尿管,在医院躺了5天。这种从未经历过的病痛经历,这种身处山乡的无力感让他有点动摇,他心想在城里多好,随时能进医院,但转念一想,自己走了后孩子们怎么办,要对得起自己当初的选择,不能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再苦再难也要咬牙坚持下去。


 十二年守望:让教育之光照亮深山

  2012年,为了快速融入进去,身为彝族的陆成文在当地年轻人的教导下学起了苗语,半年后,通过其经常主动地融入和勤学好问,陆成文已经能简单地听说。随后,陆成文开展了广泛的家访工作,细致了解了孩子的父母情况、家中受教育情况,并同时宣讲读书的重要性,原本很多留在家中的孩子在陆成文不断地劝说下主动走进课堂。

  在不断地潜移默化下,孩子们从不肯读书、不愿来学校转变为积极来学校认真学习,10分、20分、70分、80分,乃至于后来100分也多了起来。

  12年来,陆成文本着“我是党员教师”的信念,怀着“热爱教育事业”的初心,克服了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他一人一校,用实际行动改变山乡的教育观念、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提升了学习成绩,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

编辑:商 琴 一审:冉婷婷 二审:李永春 终审:顾 桥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说明:

1.来源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均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的原创内容;

2.自媒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3.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作者,同时不得歪曲、篡改原文及标题,摘录时不得违背文章原意;

4.凡注明“来源: XXXXX (非瓮安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