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黔南烽烟:日军的最后挣扎与贵州的生死抗战
发布日期:2025-08-17 09:51 来源:黔南州融媒体中心 作者:黔南州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312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1年前,侵华日军铁蹄踏入贵州黔南,在独山、荔波、三都制造了震惊中外的“黔南事变”。这场战役不仅成为日军侵华战争的终点站,更见证了贵州各族儿女同仇敌忾、誓死卫国的壮烈篇章。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本报专访独山县政协原副主席、黔南抗战史专家朱荃,独山县档案史志局原副局长李天和,共同回顾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日军进犯贵州:最后的疯狂
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豫湘桂战役),意图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并威胁重庆。同年11月,日军第11军第3师团、第13师团分兵进犯贵州,直指独山、荔波、三都等地,制造了黔南事变。这是侵华日军在中国大陆最深入的军事行动,其前锋部队一度推进至独山深河桥,距离重庆仅300余公里。
独山县政协原副主席朱荃介绍:“日军当时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就是攻占贵州,进而威胁重庆,逼迫国民政府投降。独山地处黔桂交界,是进入贵州的门户,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独山县档案史志局原副局长李天和补充道:“日军在黔南的暴行罄竹难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仅在独山,就有数千平民遇害,县城几乎被焚毁殆尽。”
“黔南事变”:血与火的抗争
1944年11月28日,日军第3师团先头部队突破黔桂边境,铁蹄踏入贵州境内。在随后的七天七夜里,独山、荔波、三都三县相继沦陷,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震惊全国,史称"黔南事变"。
在独山城北的深河桥,中国军队第29军91师271团与地方民团构筑最后防线。12月3日拂晓,日军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强攻,守军凭借险要地形顽强抵抗。据《独山县志》记载,271团某连官兵全部战至最后一人,用血肉之躯阻止日军推进达36小时。
在荔波、三都,当地群众组成抗日自卫队,利用喀斯特山区开展游击战。当地档案馆保存的《黔南民众抗战纪实》显示,少数民族武装共毙伤日军200余人。
据黔南州党史研究室统计:“黔南事变”期间,军民伤亡11287人(其中平民占73%);房屋损毁34856间;财产损失按1944年币值超50亿元;难民数量逾15万人。
李天和说:“深河桥阻击战是黔南抗战的关键一役,日军在此遭遇顽强阻击,最终被迫撤退。因此有‘北有卢沟桥,南有深河桥’之说。”
日军败退:侵华战争的终点站
1944年12月4日,日军因战线过长、补给困难,加之中国军队的反击,最终撤离贵州。黔南战役成为日军侵华战争中深入中国内陆最远的一次进攻,也是其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
2003年,独山县在深河桥抗战遗址建立抗战文化园、纪念馆等设施,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朱荃总结道:“黔南抗战的意义不仅在于挫败了日军的战略企图,更在于展现了贵州军民不屈的抗争精神。这里是日军侵华的终点,也是中国人民抗战意志的象征。”
李天和呼吁:“我们应当加强对黔南抗战史的研究与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贵州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80年过去,黔南的烽烟早已散去,但历史的记忆永不磨灭。回望1944,我们致敬那些为保卫家园而战的英雄,也提醒后人:和平来之不易,吾辈当自强!
版权说明:
1.来源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均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的原创内容;未经中心书面授权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发行、建立镜像或用于其他任何商业目的。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2.凡注明“来源: XXXXX (非瓮安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此类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单位所有。转载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中心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