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铭记 | 粉碎日军梦幻的瓮安人熊正诗

发布日期:2025-09-01 10:11 来源:瓮安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黎明 浏览量:190

在国民党军队里,提到抗日英雄,大家自然就会想到张自忠、秦霖、庞汉祯等。在贵州省瓮安县,有一位名叫熊正诗(字志明,号金声,瓮安县银盏镇宋家坝人)的抗日将领却鲜为人知。他指挥的怒江之战,使日寇绕道我西南腹地包抄夹击陪都重庆的企图终成泡影。有战略家曾评价怒江惠通桥阻击战说:“这是一场有可能改变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格局的一场战斗。”作为瓮安人,我们为之骄傲,更有责任将这段历史告知今人和后人,一则讴歌家乡的抗日英雄,二则激发后人牢记日本这段侵略史,催生强国兴邦的斗志。


图片



  话得从1942年说起。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中国天然的战略纵深,迫使日本侵略军改变战略主攻方向,试图从缅甸向中国发动进攻,与湘黔桂日军形成夹击之势,彻底打败中国,进而西进印度,与希特勒“会师”。日军15军团的4个师团挟缅甸大胜之威直扑惠通桥,15军团军团长饭田祥二郎得意地对他的参谋长说:“照此速度前进,最迟10日可占领下关,中旬拿下昆明,月底近逼重庆。6月初天皇陛下就可向全世界宣布:大东亚圣战已胜利结束……” 饭田认为,只要渡过怒江,前方就再也无险可守,战争胜负大局可定。为确保战役成功,饭田亲自编制进攻方案。他的计划是以先遣部队着便衣伪装华侨难民,混入逃亡华侨的行列中过桥,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中国守桥部队,占领西岸制高点迎接大部队通过。如果偷袭不成,则立即转入强攻,他相信,以在缅甸中英战场决战决胜的15军团的强大军力,中国败军将无法抵挡。


 1942年2月,国民政府依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派遣部队进入缅甸,与英、美盟军协同作战。是年5月3日,打败了中国远征军的日军第15军团乘胜攻占畹町,打开了中国的南大门。之后,迅速派遣部队沿滇缅公路北上,企图突破怒江天险,直捣昆明,进击四川,消灭国民党中央政权。远征军在缅北战场失利后,失控的部队沿滇缅公路向国内一路后撤,日军第五十六师团以一支快速部队乘势直追,并迅速越过中国边境。

  与此同时,中国军队第71军36师106团在熊正诗团长的率领下日夜兼程增援滇西。

  一座吊桥成为中日双方军队的战略要点。
 惠通桥在云南境内怒江之上,是当时滇缅公路上唯一的通道。时任71军36师106团团长的熊正诗,作为中国援军的先头部队,奉命率领106团星夜兼程,驰援滇西。5月4日下午,熊正诗的部队在开往怒江前线的途中路过保山,这座原本美丽的城市已被日军炸成一片焦土。不少农村老人在南门外的弹坑旁用双手扒开热土,寻找自己的亲人,一旦发现尸骨,便搂在怀中呼天抢地的恸哭。有的手指已经扒出血来,还在拼命地扒着。此情此景对参战将士的刺激极大,他们紧咬牙关,发誓要血债血偿。
  一个偶然,打破了饭田精心的策划。
  饭田的便衣部队借着黄昏的掩护,悄悄抵达惠通桥东岸。就在他们上桥之时,前面的路突然堵塞了。原因是一个龙陵商人从昆明开车赶回家,车到桥头,熟人告诉他,龙陵已经失陷,他只好调头东去。谁知道车熄了火,横埂在路中间发动不起来。守桥部队去帮着推车,那商人以为自己有钱有势,大骂部队,引起桥头混乱堵塞。为维持秩序,宪兵开枪示警。急待蒙混过桥的日军便衣部队作贼心虚,以为中国守军发现了他们,当即也开枪射击,结果暴露了行踪。
  中国军队发现有日军,当即引爆桥上事先埋设的炸药。一声巨响,桥板、桥墩、铁链飞上了天。一起飞上天的,还有日军偷袭惠通桥的作战计划。
  日寇15军团见偷袭不成,立即转为强攻,借助一部分窜入东岸便衣部队的掩护,日军在西岸调集橡皮舟和木筏渡江,进攻怒江东岸,妄图凭借猛烈的炮火攻占东岸的老鲁田山。他们认为,只要占领这座山,怒江就是他们的,胜利也是他们的。
  驻守惠通桥一线的只有三个排的中国军队。他们殊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阵亡。
  惠通桥的偶然变故,只是破坏了日军的偷袭,并没有解除怒江天险失陷的危险。
 关键时刻,熊正诗带着他的106团赶到了老鲁田山头。
  “下车,上刺刀,占领阵地,打!”熊正诗团长卷起袖子喊道。
  在陡峭的山坡上急速攀爬的日军,眼看千里追杀的胜利即将到来,不禁兴奋异常,他们认为拿下眼前这座山峰,就等于拿下了全中国。就在这时,中国军队的机枪、步枪、手榴弹却劈头盖脸砸了下来。一时间被打得人仰马翻、尸横遍地。
  在中国士兵和日军拼命的时候,原先躲在怒江东岸山坡上的华侨难民和农民都爬出来为中国兵呐喊助威,整个怒江东岸杀声震天。
  106团一营将日寇逼到距江边不到100米的大坪子附近,江面上飘满了橡皮舟、木筏。熊正诗部队的伤亡也很大。
  第二日,惠通桥阻击战正打得难解难分之时,36师主力赶到,两个团当即投入战斗。经过三天激烈战斗,全歼狂妄的日寇,最终阻敌于怒江西岸,使战局逐渐稳定。从此中日两军开始了长达2年时间的隔江对峙,彻底断送了日军灭亡中国的梦幻,为以后远征军大部队集结反攻奠定了基础。至今桥头仍立有关于这次保卫战的纪念碑。
 此战之后,熊正诗随军在云南贡山、腾冲、龙陵一带阻击日军,参加滇西大反攻,追击敌人直至缅甸密支那。1945年,54军36师调防广西南宁,熊正诗又到广州54军军部干训班任教官,1947年10月考入国民党陆军大学乙级将官班学习。在校期间,他实在看不惯国民党反动统治阶层的黑暗,牢骚满腹,甚至当众说国民党“贪赃枉法、民不聊生,不亡何待!”这些行为引起了校长徐永昌对他的不满和涉共、亲共的怀疑,此时的熊正诗一气之下便递上辞呈,弃甲不干了。1949年1月,熊正诗返家途经湖南长沙时,忽遇陈采夫、谢汝周两位爱国将领,二位了解到他的境况后,就劝他留下来另谋高就。经陈、谢二人的介绍,熊正诗先在宋希濂部任高参,接着又任122军346师师长,后调任122军参谋长。同年6月,该军移驻湖南澧县,熊正诗在此加入了陈采夫领导的湖南省前进军人民主促进会,并参与策划伺机起义。此事引起了副军长丁树中的察觉,他随即向上司反映要求撤掉熊正诗的兵权。在没有掌握熊正诗、陈采夫密谋起义的确凿证据之前,熊正诗作为怀疑对象被改换担任护送眷属及粮秣、弹药之类的职责。当部队由南州向宜宾转移时,熊正诗见大势已去,难以实现起义的目的,便于12月12日借故离开部队,化妆至泸州,做起了小生意。
  1951年,熊正诗离开泸州,回到贵州遵义,在建筑公司当工人。1956年,当选为民革遵义市委候补委员,后又被选为遵义市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委员会委员。1963年4月起,一直任驻会委员。1978年10月28日,熊正诗在遵义病故,享年76岁。(文/黎明  审校/宋浒 县档案史志馆)
编辑:商 琴 一审:冉婷婷 二审:李永春 终审:顾 桥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说明:

1.来源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均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的原创内容;未经中心书面授权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发行、建立镜像或用于其他任何商业目的。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2.凡注明“来源: XXXXX (非瓮安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此类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单位所有。转载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中心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