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铭记 | 参加上海“一·二八”事变反击战的瓮安人施汝德

发布日期:2025-09-11 14:56 来源:瓮安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黎明 浏览量:119

图片

瓮安是红色革命老区,豪杰壮士摇篮。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推出“瓮安·铭记”栏目,讲述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记参加上海“一·二八”事变反击战的瓮安人施汝德
     
瓮安,是孕育英雄的革命老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先后有投身辛亥革命、参加过武昌起义,后为湖广总督张之洞、瑞澄幕僚,受命承担汉阳造步枪等军械的研制任务,被视为中国热兵器研制的先驱者之一的任承纪先生;有1925年赴广州黄埔参加革命,被安排在周恩来办公室工作,任周恩来技术书记(秘书),后受党派遣,打入国民党南京政府训练总监部,从事情报搜集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前三次反围剿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安放在敌人心脏的定时炸弹”的南京雨花台英烈冷少农;有1932年受党派遣,打入湖北崇阳国民党85师教导大队,策划在85师发动兵变,配合红16军进击武汉,以粉碎国民党第四次围剿的英雄舒葆初;还有1932年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参加国民党十九路军英勇抵抗日寇而壮烈牺牲,被誉为“黄埔之光”的青年英雄施汝德。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施汝德,1912年出生于瓮安县珠藏桐梓坡。他从小聪明好学,多才多艺,在本地同龄人中出类拔萃。1925年,仅13岁的他便随父亲到贵阳学艺,而且能在街头书写“虎”字出售。其字刚劲有力,围观买字者甚多。为此,他还得到商务印书馆行家的高度赞许,并赠送他《麻姑仙坛记》字帖作为奖励。1926年,施汝德考入省法政学校,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萌发救国救民的思想。1927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参加进步组织“青军会”,毕业后先后任第十九路军三军八十八师排长、连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为掩护炮制伪满洲国傀儡政府的阴谋,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串通日本上海公使馆助理武官田中隆吉,蓄谋在上海制造事端。田中隆吉与女间谍川岛芳子策划,于1932年1月18日,唆使日僧天崎启升等五人向马玉山路中国三友实业社总厂的工人义勇军投石挑衅,与工人发生互殴。田中操纵流氓汉奸乘机将两名日僧殴至重伤,日方传出其中一人死于医院。随即以此为借口,指使日侨青年同志会一伙暴徒于19日深夜焚烧三友实业社,砍死砍伤三名中国警员。20日,又煽动千余日侨集会游行,强烈要求日本总领事和海军陆战队出面干涉。21日,日本总领事村井苍松向上海市长提出道歉、惩凶、赔偿、解散抗日团体四项无理要求。22日,日本驻上海第1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发表恫吓性声明,以保护侨民为由加紧备战,并从日本国内向上海调兵。23日,新任行政院长孙科在与汪精卫、蒋介石详商后,急电上海市长吴铁城“我方应以保全上海经济中心为前提,对日方要求只有采取和缓态度。应立即召集各界婉为解说,万不能发生冲突,致使沪市受暴力夺取。”(见《行政院急电市府避免与日本冲突》电稿)同日,军政部长何应钦亦致电吴铁城,重申“沪市为我经济中心,总以和平应付、避免冲突为是”。当日何应钦还下令十九路军五日内从上海撤防到南翔以西重新布防。
“一·二八”事变前四天,张静江邀请蔡廷锴到杜月笙家中,劝第19路军“……最好撤退到南翔一带,以免与日军冲突。”蔡廷锴猜测张是受“蒋介石所授意”。(见蒋光鼐、蔡廷锴、戴戟《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回忆》[1] )在得知国民政府的态度后,蒋蔡等人感到沮丧,但是也表示会服从军令撤出上海。蒋光鼐说:“遵照政府命令就是。”27日,村井向上海市当局发出最后通牒,限28日18时以前给予满意答复,否则采取必要行动。国民党政府为集中兵力在江西“剿共”,对日继续执行不抵抗政策。军政部长何应钦急电第19路军忍辱求全,令上海市长吴铁城于28日13时45分全部接受日方提出的无理要求。暂时下野的蒋介石委托国民党元老张静江说服蔡廷锴避免与日军冲突,并调宪兵第16团接替上海第19路军防务。日方接到吴铁城答复表示“满意”,却又以保护侨民为由,要中国军队必须撤出闸北,不待答复便于当晚突袭闸北。  
“一·二八”事变之前,驻上海日军有海军陆战队1800余人及武装日侨4000余人、飞机40余架、装甲车数十辆,分布在虹口租界和杨树浦,另有海军舰只23艘,游弋在长江口外和黄浦江上,由海军第1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1月28日午夜,日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闸北,攻占天通庵车站和上海火车北站。上海军民义愤填膺,担负沪宁地区卫戍任务的第19路军3个师共3万余人,第60、第61师分驻苏州、南京一带,第78师2个旅。当时负责防卫上海的国军是粤军的十九路军,由蒋光鼐任总指挥、蔡廷锴任军长,十九路军的领袖是京沪卫戍司令陈铭枢。陈铭枢及十九路军主张应付日军挑衅。但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战略意图做了错误的判断,将日本掩护伪满洲国建立的“假战争”行为,误判为日军将“占领南京,控制长江流域”(见蒋介石《第二期抵抗方案》),认为战火将迅速扩展至全国,“中国重要各地亦随时均有重大危险发生”(见《外交部致国联及九国公约签字国驻华公使照会》),甚至认为“国亡即在目前”(见蒋介石《告全国将士电》)。有鉴于这种严重判断,国民政府认为国家军阀割据内乱不已、军令政令不统一、财政拮据,无力与日本全面开战,所以竭力避免冲突,主张忍让。  
1月27日下午,参谋总长朱培德、军政部长何应钦调宪兵第6团接替第十九路军在上海闸北地区的防务。该团27日晚8时从南京车站上车,28日正午抵达真如,其先头一个营下午到达上海北站,准备次日(29日)拂晓接替十九路军第78师第156旅第6团在闸北的防务。  
当日,村井向上海市当局发出最后通牒后,上海市长吴铁城在国民政府和上海各界的要求下,乃于28日13时45分复文村井,全部接受日方提出的无理要求。1月28日夜11时零5分上海市公安局接到日方村井给吴铁城和上海市公安局长的回信,对上海方面接受日方四项要求表示“满意”,却又以保护侨民为由,要中国军队必须撤出闸北。吴铁城接到该回信已经是11时25分。夜11时30分,不等中方答复,日军即向闸北中国驻军发起攻击,我十九路军第78师156旅翁照垣部随即起而抵抗(前来接防的宪兵第6团一部也一起奋而抵抗),战争爆发。     
施汝德时任第八十八师工兵营连长,奉命随部赴上海援助十九路军抗战。施汝德率全连死守江湾庙行镇,打退敌人多次攻击。庙行之役,战斗异常激烈,奋不顾身,身先士卒,顽强奋斗,连中数弹,仍不下火线。后日军调集重兵强攻,施汝德身负重伤,被送进广济医院抢救,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牺牲,时年仅20岁。在生命垂危时,他曾用手指蘸血写下“抗战到底”4字。     
施汝德牺牲后,迁葬于南京紫金山国民革命烈士陵园。为彰其功,国民政府拨款于瓮安县政府侧修建忠烈祠,蒋介石、何应钦、于石任、孙科、林森、冯玉祥等人均送有联、匾。内容有“黄埔之光”“忠烈可风”等。(文/刘化平 王开宇  审校/宋浒 县档案史志馆)


编辑:冉婷婷 一审:冉婷婷 二审:李永春 终审:顾 桥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说明:

1.来源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均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的原创内容;未经中心书面授权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发行、建立镜像或用于其他任何商业目的。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2.凡注明“来源: XXXXX (非瓮安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此类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单位所有。转载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中心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