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自信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5-09-15 09:34 来源:瓮安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黎明 浏览量:36
从“伏羲画卦”到“神龙尝草”,从“仓颉造字”到“诸子百家”,从“汉史南赋”到“唐诗宋词”,从“元曲歌剧”到“明清小说”,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脉脉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的理念、论断和举措,从根本上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从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高度,深刻阐释了乡村应有的文化意义,明确了决定中国乡村命运的乡村地位,强有力地扭转了以狭隘的经济主义思维判断乡村价值的认识,对乡村文明的传承以及文化载体的续存乃至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守护都发挥了及时而长远的作用。正是在磅礴的历史文化视野观照下,在精神追求、文化传承的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富有诗意的“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思想。乡愁是民族的精神归属,乡愁的源头在乡村,所以从文明文化的本体上,2014年中央提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从文化生态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强调搞新农村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也正是从更深层次的文明和文化意义出发,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协同一体,是综合生产生活、自然禀赋、文化传统、制度体制的蓝图。因而,在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上,不仅要突出物质框架空间的布局与设计,更要注入文化魂魄,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注重群众文化,彰显特色文化。用乡村文化这个强有力的龙头和载体,把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在空间上进行集中和集聚,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独具魅力的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
贵州是中国少有的几个民族移民大省之一,而地处黔中腹地的瓮安,移民特色更加明显。从夜郎时期开始,这里就是中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和移民迁徙地。自明代实行“调北征南”战略伊始,从江苏、安徽、南京、江西一带到贵州屯兵的军队一次就达30余万人。随后,移民蜂拥跟进,广东、广西、四川、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人纷纷来到贵州插草而居,使贵州的民族逐渐增至49个之多。这些屯军将士和移民百姓多系江南水乡汉人,移居瓮安后,把江南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文化礼仪带了过来,这样一个集移民、戍边、支黔活动经年不断的历史,使瓮安这个原本位于少数民族区域的苗邑变成为一个对外来文化十分开放、十分包容的以汉族为主体文化引领的特殊县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建设为主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字里行间凸显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个《决定》,吹响了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同时也吹醒了沉迷已久的“瓮水长歌”梦。中共瓮安县委、县人民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第一时间以一曲《瓮水长歌》向党、向全国人民献上了一份厚礼,更是为瓮安各族群众送上了一份精美的文化大餐。
《瓮水长歌》循着瓮安历史长河中的一部戏、一个人、一本书所留下的遗迹,掀开了展现瓮安千年文明历史的煌煌大幕。它让我们深刻了解到创造贵州文化史上贵州第一套诗歌集成,撰贵州第一个剧作,写贵州第一部私家方志,为贵州第一个诗文兼擅者“四个第一”的文化巨擘傅玉书等历史文化名人;让我们深刻了解到瓮安建县的历史长达一千三百多年;让我们深刻了解到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老师牛腾,被贬谪牂牁郡建安县(今猴场下司村)任县丞,并“大布释教于牂牁”的史实;深刻了解到瓮安自明清开始,不到五百年的历史上,便有19人进士及第,110人高中举子;让我们深刻了解到“瓮安”二字的命名,其所包含的深邃含义和美好的愿望是以一座以“公”为上的硕大容器,永远“安”置黔中大地;让我们深刻了解到中国历史上自明洪武十四年朝庭“征南平播”始,汉人大规模的迁入,中土移民的涌入,为瓮安带来了发达的商贸文明,使瓮安渐进发展成为黔中商贸发达的汉俗文明之城;让我们深刻了解到瓮安尚有6亿年前的动物群化石以及人类进化理论中前寒武纪时期唯一的两侧对称动物化石--“贵州小春虫”,被誉为20世纪生命演化理论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和21世纪人类重大科学发现之一;让我们深刻了解到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工农红军曾四过瓮安,并于1934年12月31日至翌日凌晨在草塘召开了彪炳史册,且在历史上是唯一一会跨两年的“猴场会议”;让我们深刻了解到这次会议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复活了红军正确的政治军事方针,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为随后开启的历史转折,奠定了坚实基础,被誉为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前夜”。
《瓮水长歌》不仅让世人了解到瓮安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更让世人看到今天的瓮安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在中共瓮安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迈进。这一切,皆源于文化的力量,源于文化的自觉,源于瓮安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
当下的瓮安,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上应该说是走在全省、全州前列的。然而,在个别偏僻的乡村,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仍相对贫乏,有的甚至吸毒、贩毒,坑蒙拐骗,甚至赌博成风。这些乱象,既毒害村民的心灵,又恶化了村风,是乡村振兴的“绊脚石”。因此,给农村注入鲜活向上、健康多彩的文艺元素,让精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占据村民的心灵,使村民走上“富而思进”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用先进的文化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很有必要。
近十年来,为了丰富瓮安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瓮安县不断挖掘、打造和提升“瓮水长歌”文化品牌,连续组织开展“瓮水长歌乡村行”文化下乡活动,给广大村民送去了丰富而优美的精神食粮。这些活动以其独特丰富的内容,生动有趣的形式,受到村民欢迎,赢得村民好评。此外,一些乡村还成立村级(社区)文联,自行举办具有本村特色的村级文化节。这种村级文化节,彰显了广大村民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村民心底播下了民族文化的种子。这种从城市“送”文化,到农村“种”文化的转变,有效地激发了村民参与文化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了地方民族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既培育了文明和谐乡风、丰富了农民生活内容,又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品质,以文化自觉造就了文化自信。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百姓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和期待。为满足人们的需求,不断提升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需要抓好农村文化建设,以此实现文化繁荣,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文化支撑。
那么,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该如何利用“文化自信”这个神器来繁荣农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呢?笔者有三点肤浅的建议。
(一)从构建新时代农村核心价值体系入手。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在精神,这个精神风貌的底子在文化。要理直气壮抓文化,切实发挥文化暖人心、顺人心、聚人心的“粘合剂”“稳定器”和“新引擎”作用。要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正确认识国情、省情、州情、县情和乡情,了解国家发展形势,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坚定信念。引领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深刻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活动,大力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积极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以强烈的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二)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健全和规范文化行业组织,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宏观管理体制。切实抓好农村教学点位布局、教学质量提升、按需设置村小班级,努力降低农村就学负担,实现零辍学率和失学率。要推动“村医随时在、患者愿意找”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农村医疗“小病不出村”。要制定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机制,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补助、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等多种手段和多种形式,积极支持社会各类组织和机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整合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着力构建村级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不断创新服务供给方式,支持群众自主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参与等多种形式激发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活力,通过提高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整合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三)加速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依托当地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等资源优势,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加快“农民文化家园”建设。如农村文化馆、图书馆、村史馆等文化活动场所的修建,努力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充分利用农村自发形成的文艺团队、民间乐队等来传承和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二是理顺县、镇(乡)两级文化管理体制,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激发乡村文化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合乡村本土文化精英队伍,努力构建以“内源式”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充分利用纪念馆、博物馆、体育馆、职业中学、乡镇文化站、民间学会协会等载体,努力培育文化产业、民间艺术、文化传承、文化创意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三是坚持不懈地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把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积极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适时送到农民家门口。通过大力开展“送戏进村”“百姓大舞台”“广场舞培训”“公益电影放映”等一系列的文化惠民措施,将品质优、档次高、传递正能量的文艺演出送到乡村,让文化惠民在群众中扎根、开花、结果。四是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瓮安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精心策划和打造一批具有本土特色、又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文化产品,如《伟大转折的前夜——猴场会议》《伟大的开始——1935第一个战斗》《红色特工冷少农》《红色卧底舒葆初》《贵州苗民领袖何二王》《瓮、余、湄铁壁合围剿匪记》《贵州文化巨擘傅玉书》《宋钦与刘淑珍的传奇故事》《刘淑珍卷裙走马赴京城》《宋阳彩与奢湘夫人》《陈靖的两次长征路》等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拍摄电影、电视剧;出版、制作一批反映瓮安本土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图书、音像资料等,以此增强瓮安乡村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版权说明:
1.来源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均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的原创内容;未经中心书面授权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发行、建立镜像或用于其他任何商业目的。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2.凡注明“来源: XXXXX (非瓮安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此类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单位所有。转载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中心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