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铭记 | 缅怀抗日英烈王才高

发布日期:2025-09-15 09:59 来源:瓮安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化平 王开宇 浏览量:40

图片

瓮安是红色革命老区,豪杰壮士摇篮。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推出“瓮安·铭记”栏目,讲述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缅怀抗日英烈王才高

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保卫祖国的锦绣河山,驰骋疆场,浴血奋战,直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王才高就是千百万英烈中的一个。

图片

抗日英烈王才高纪念亭

王才高,原名王开林,号伯雄,1917年3月19日出生于瓮安县太文翁昭坝一个农村家庭(今属建中镇)。父亲王正铭,又名正芳,号槐东,勤劳俭朴,忠厚善良,生有子女6个,才高排行第二。
  才高五岁启蒙入“私塾”,读《四书》《五经》,后进城读官学(县城公办小学,亦称新学),成绩优异,考入当时县的保干班接受短期训练。小学毕业后,回乡务农。他常于农闲时自修中学课程,阅读古人诗文,尤其喜看英雄传记。他曾写下“读书破万卷,下笔招群鹰”的对联贴在窗户两边自勉,还编了《生我歌》表示自己的志向:“生我歌,生我歌,生我的是父母,养我的是大家,活我的是国家…………”他认为先有国后有家,“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每一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保卫自己的祖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许多热血青年纷纷投入抗日救国的战争中,担负起拯救中华民族的重任。王才高和许许多多的有志青年一样,毅然从戎,奔赴前方,杀敌报国。
  1938年,他得知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亦称“中央军校”)第四分校由广州迁到贵州独山招生开办的消息,觉得机不可失,便夜以继日复习中学课程,于次年考上该校,到独山铜鼓井受训。军校生活很苦很累,但他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学习和训练。1942年毕业后,被分在“陆军预备第二师”(师长陈明仁)第一营第一连,开赴滇西抗日前线。
  1944年,由于缅甸战役的失利,日寇长驱直入,侵占了云南腾冲、龙陵一带,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还在那里构筑工事,重兵把守,企图切断英美从印度、缅甸进入中国的交通线。
  王才高所在部队开赴腾冲待命期间,他几次和刘化平叙谈,表明杀敌卫国的决心,他说:“根据目前的形势来看,滇西的大反攻很快就会打响,这是一个好机会,我们都要珍惜它,一旦参加战斗,就要勇敢拼杀,不成功便成仁。我们都是为了抗日才来当兵的,当兵就要打仗,难免伤亡,对生与死,必须正确对待,万一我战死了,托你转告我的家属,叫他们不要难过伤心,为国捐躯是光荣的事情!”在滇西一个月后,王才高从新兵训练队下到某团步兵连任排长,负责守护栗柴坝渡日。是年5月10日,滇西战役开始的当天,他来信鼓励刘化平说:
  慧慧(刘化平,当时叫刘慧):
  ……现在我已正式下到连队,任排长了。我的排接守栗柴坝渡口,部队何时渡江参加战斗,尚难料定,希你我要尽可能保持联系,藉以交流战斗经验,通报战斗成果,互相激励。
吾辈军人,是抗日救国的主要力量,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中,宁战死疆场,不贪生苟还。愿我们的理想在战斗中实现。
你的战友王才高
1944年5月10日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决战阶段。7月初,我陆军第二预备师与一一六师攻逼腾冲城垣。8月上旬,三十六师、一八九师、一三〇师也先后投入反击战。由于日军凭坚固工事顽抗,我军伤亡很大。当时,王才高已代理某连连长,他带领全连,接连攻破两个据点,战绩显著。他自己冲在最前面非常勇敢,两次负伤,营长两次命令他下火线,他都拒绝了,坚持冲锋在前。
  腾冲战役激战了四十八天。1944年9月13日,即攻克腾冲县城的前一天下午,王才高指挥连队攻克一个主要据点时,不幸前胸中弹,光荣牺牲,年仅二十七岁。他英勇杀敌的精神,给连队鼓舞极大,很快攻下了那个据点。
  王才高牺牲后,战友熊正兴等将他埋在腾冲城外东南面一里多的狮子山脚下。军政部为其立碑纪念,碑右书 :“围攻军预备第二师第二营上尉连长”,中写:“王才高之墓”,左题:“贵州省瓮安县人”。
  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像王才高这样的抗日英雄,浴血奋战,才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些具有崇高品质,英勇献身的英烈们,值得我们敬仰、怀念,他们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文/刘化平 王开宇  审校/宋浒 县档案史志馆)
编辑:冉婷婷 一审:冉婷婷 二审:李永春 终审:顾 桥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说明:

1.来源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均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的原创内容;未经中心书面授权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发行、建立镜像或用于其他任何商业目的。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2.凡注明“来源: XXXXX (非瓮安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此类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单位所有。转载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中心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