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孙洲洲

发布日期:2025-09-17 16:19 来源:瓮安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杨俊松 浏览量:1855

  伏案沉思,屈指一数。我在文艺界工作整整13年。久而久之养成了每天关注文艺动态的职业习惯,习惯成自然,这个习惯一直沿袭到现在。2024年2月15日上午,我习惯性浏览微信朋友圈,无意间在微信朋友圈刷到《千年古邑·红色瓮安》的一条视频:“贵州瓮安00后小伙子孙洲洲登上中国教育频道春晚,贵州瓮安大山里走出的小伙用声音传递家乡的美”。这条视频引人注目,急欲一读。迫不及待打开这条视频,视频中的小年轻孙洲洲的感言我惊喜不已,他那掷地有声的感言令人震撼:“我23岁,这是我的家乡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水耳村,我算是从贵州大山走出的孩子,这次去参加春晚录制感到很荣幸,不仅仅代表自己,更感觉是把贵州的声音传递出去了,我喜欢少数民族的音乐,未来希望登上更大的舞台,也想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的家。”浓浓的家乡情怀,他早已铭刻在心。小小年纪,志存高远,令人叹服。我不由想起那句话:“自古英雄出少年”,说实在的,孙洲洲荣登中国教育频道春晚大雅之堂,成绩来之不易,成功伴随着艰辛。开创了瓮安的先河,的的确确是瓮安人民的骄傲。那一瞬间,我萌发要和孙洲洲见面的想法。

  心动不如行动,我立即拔通县融媒体中心相关人员的电话,找到和孙洲洲的联系方式,抱着“冒昧打扰”的勇气加了他的微信,我原以为“石沉大海”,感到忐忑不安。可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很快通过验证请求加了我的微信。那一刻,我说不出的激动。我随即给他发了一条信息:“我是原瓮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杨俊松,在朋友圈刷到你上春晚的信息,非常激动!非常震憾!为你点赞!”

  为了证实我说的话的真实牲,我特意发了一张我转发的《千年古邑  红色瓮安》关于报道他的视频截屏,“感谢关注,我也很开心。”他回了一条信息。因为我们素未谋面,他根本不了解我。为了让他对我有初步的了解,我接着将我在文联工作期间两篇在全国市县文联公众号刊发的材料发给他,没过几分钟,他回信息了:“优秀的杨主席,点赞”。这时我心里有了点底气,大胆在微信里和他聊一些关于民族文化、特别是瓮安民族文化以及自媒体方面的话题,他很谦虚的和我在微信里进行交流。我深知在他的面前聊这些话题,无疑是“鲁班门前弄大斧”。我试探性向他提出见面的想法,因为担心被拒绝而尴尬,当时的确没有多大把握,没想到他爽快的答应了和我见面。一时间,我心里踏实多了。为能和他这样优秀的小年轻见面感到暗自庆幸。

  我知道他很忙,时间很紧张。肯定需要提前预约,我们在聊天中初步约定在近几天见面,终于在2月19日下午如约而至,我们第一次见面,他带着他的小伙伴王强聪和我一起见面。

  我们之间萍水相逢,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有一见如故的感觉,感觉十分投缘,聊得很轻松自在,气氛很活跃。我通过听他们谈及民族文化、自媒体方面的话题,深受启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同时借此机会,我虚心向他们请教。在他们耐心的解答下,我对自媒体认识茅塞顿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第一次见面后,增进了解,彼此之间经常在微信里聊天交流。

  2024年9月,得知孙洲洲要去白俄罗斯留学深造的消息,兴奋之余我特意发信息祝贺他:“国外静心学习,满载而归”。“杨主席用心了,谢谢!一定会加倍努力学习”。此后,我经常关注他在白俄罗斯留学期间的动态,彼此之间保持联系。2024年春节前夕,收到他发给我的春节祝福短信,见信如见人,我格外高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他一年留学的时间到了。2025年8月上旬,王强聪告诉我,孙洲洲最近要回瓮安,听到这个消息我很激动,期盼着和他早日见面。8月28日下午,他带着一起留学的郭子仪、小伙伴王强聪,我们第二次见面了。

  久别重逢,大家十分高兴。我们刚坐下,他特意送上一张白俄罗斯风景照片的明信片给我,明信片正面有他亲笔书写的一段工工整整的文字:“杨枝轻拂暖风来,俊采飞扬展玉怀。松挺苍劲迎旭日,万景生辉好运排,事顺心怡常喜乐,如沐春风满福宅,意得志满笑颜开”。我一看便知这是他用我的名字精心创作的藏头祝福语。浑身上下顿时血液沸腾,激动得有些说不出话来。他分享了在白俄罗斯留学期间的感受,收获满满,喜不自禁。不知不觉间,我们聊到晚上11点过钟,大家意犹未尽,依依不舍。

  夜深人静,我突然收到他发来的信息:“在白俄罗斯留学的日子,像一场跨越亚欧的文明对话:不同肤色的手掌交握,不同语言的语调碰撞,让我在多元里学会了包容与共情,也在未知中淬炼出前行的勇气。当异乡的风拂过脸颊,祖国的轮廓反而愈发清晰——她的强大从不是远方的传说,在陌生街头想起她时,那份无需言说的笃定与底气。这趟旅程,收获的不仅是眼界的开阔,更是在世界坐标里,对“根”的深刻认知:见过越多不同,越懂故土的厚重;行过越远的路,越知身后的力量。身处他乡,我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宣传自己的祖国和家乡,远行的意义,不只在学业精进,更在读懂这份背靠故土的踏实,让“祖国”二字从概念沉淀为心底最坚实的力量”。

  字字句句,铿锵有力。字里行间,激情洋溢。反复阅读,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索性起床打开台灯,细细品尝他带给我的白俄罗斯茶,清香四溢,香高味浓,沁人心脾,回味无穷,茶浓情更浓,夜深情更深。    

  (作者:杨俊松  中共瓮安县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黔南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黔南州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商 琴 一审:冉婷婷 二审:李永春 终审:顾 桥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说明:

1.来源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均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的原创内容;未经中心书面授权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发行、建立镜像或用于其他任何商业目的。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2.凡注明“来源: XXXXX (非瓮安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此类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单位所有。转载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中心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