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 · 铭记 | 出身“军人之家”的抗战青年军冷祥志
发布日期:2025-09-18 17:35 来源:瓮安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文隽永 浏览量:647

瓮安是红色革命老区,豪杰壮士摇篮。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推出“瓮安·铭记”栏目,讲述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冷祥志(又名冷祥智),男,汉族,1926年6月12日出生于贵州省瓮安县雍阳镇高庄村(现瓮水街道茅坡社区)“军人之家”。抗战时期为中国青年军202师605团3营9连炮排士兵、副排长、排长、副连长。
在辛亥革命时期,冷祥志的父亲冷光荣报名参军,随黔军北伐湘鄂战场,在湖南芷江阵亡。留下妻子和3个年幼的子女,其中老大冷祥仁、老二冷祥智(后身份证写为“冷祥志”),其妻子含辛茹苦把冷氏3兄妹抚养成人。
受父亲报国而光荣牺牲事迹的影响,尤其受隔壁邻居家族冷少农(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技术秘书、后为中国共产党红色特工)革命事迹影响。冷祥仁报名参军到贵州天柱担任宪兵保警大队队长。年仅14岁的冷祥志,小学毕业后被其兄接到天柱就读初中一年级。
1944年底,日军发动的豫湘桂战役计划,沿黔桂线直驱“陪都”重庆,继而爆发“黔南事变”。 冷祥仁眼看时局不对,要其弟弟冷祥志赶快回瓮安老家照顾母亲和年幼的妹妹。然而,冷祥志却不回家,说:“父亲为了国家牺牲在战场了,隔壁邻居冷少农也为了国家而牺牲了,日本人都侵入到家门口了,这个时候国难当头,我不能当懦夫,也要报名参军,报效国家。”冷祥仁见弟弟懂事了,报名参军决心已定,不再阻拦,随后积极支持弟弟报名参军。
1945年1月,年仅15岁的冷祥志以身体素质好、有文化等优势,顺利过关成为军人。他随接兵队伍从天柱出发,走路到镇远,再到贵阳集中。冷祥志至今还记得,时任贵州省长杨森在新兵大会上作讲话:“青年兄弟们,我们国家正处于危难之时,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部队已经侵占了我们大半个国家领土,尤其是侵占到我们贵州独山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今天特别感谢你们这些热血男儿挺身而出,我们坚决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国门,还我河山,为死难同胞报仇;弟兄们不要怕,蒋委员长的儿子、我的儿子都在战场上与日作战。”
杨森省长的动员讲话,更加激发了新兵的爱国激情,都希望尽快奔赴战场。
随后,冷祥志被编入中国青年军202师(师长罗泽闿)605团(团长孙金明,副团长刘兴平)3营(营长张正能)9连(连长苏金元)炮排(排长刘进基、副排长武经芳)士兵。从贵阳步行到四川綦江石角镇驻扎,在此接受了4年的集训,积极为“陪都”重庆作战前防御准备。
1945年8月15日,抗日胜利的消息传到正在綦江训练的冷祥志所在部队时,全团欢呼,先由团长带头全团指战员向天空连发5发子弹,军民携手开展军民联欢会,踩高跷、跳花灯、舞狮子等载歌载舞欢庆抗日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冷祥志所在部队积极学习日语及日本礼仪,准备东渡日本驻防,由于国内国际局势发生变化,他们没有去成日本。
1945年9月至1949年,冷祥志所在部队先后在江苏常州、苏州、南京、上海等京沪线驻防。期间还在黄埔军校三分校23期(最后一期)学习毕业。任过25军(二线兵团)119团2营重机枪连排长、副连长等职务,参加了与解放军作战的淮海战役、徐州会战、福州战役,最后在厦门战役中投诚解放军,整编到解放军补训队。1950年至1952年期间,在江西上饶接受解放军2野部队整训,为赴抗美援朝作准备。
当时,解放军部队有优待政策,需要继续参加革命的可以留在部队,想解甲回家的,也可以发补助和通行证明转业回家孝敬父母,在外面冒着枪林弹雨、扛枪打仗、辗转大江南北8年之久的冷祥志一直思念老家的母亲和兄妹。于是,他申请回家,所有相关证明在“文革”期间被毁。
(2013年6月10日采访整理)
(文/文隽永 审校/宋浒 县档案史志馆)
版权说明:
1.来源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均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的原创内容;未经中心书面授权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发行、建立镜像或用于其他任何商业目的。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2.凡注明“来源: XXXXX (非瓮安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此类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单位所有。转载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中心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