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333”工作法稳岗就业 防返贫强振兴

发布日期:2025-10-17 14:46 来源:瓮安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通讯员:王佳佳 浏览量:22

  近年来,瓮安县聚焦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农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高校毕业生、返乡回流人员等重点群体,探索实施“333”工作法稳岗就业,为全县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动能。

畅通“三个渠道”,扩容就业承载空间

  坚持内外联动、多路并进,做大就业“蓄水池”。一是“精准输送”畅通外出就业渠道。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依托驻外劳务协作站,搭建“点对点”直通车,通过专场招聘、“订单式”培训提升输出质量。今年以来,精准落实跨省务工交通补贴等政策,组织劳务输出4432人,举办招聘会29场,提供岗位3440个,开展协作培训922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超85%。二是“服务下沉”拓展就近就业空间。 创新构建“1+2+N”就业服务模式,以县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龙头,联动2个专业化市场和N个基层站点,打造“家门口”就业圈。18个就业帮扶车间稳定吸纳5700余人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569人。三是“平台赋能”激活灵活就业动能。 为有效破解零工市场信息不对称、对接效率不高等问题,瓮安县积极构建一体联动的“1+2+3”零工就业服务体系,以县级零工市场为总枢纽,重点打造2个季节性用工集散地,同步开设3个零工招聘专区,实现信息实时发布、服务精准对接,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更加便捷、高效、规范的就业通道。截至目前,通过该体系已累计服务灵活就业人员3500余人次,有效拓宽了就业渠道,激发了市场活力。

守住“三个关口”,筑牢防返贫底线

  通过构建监测、帮扶、兜底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瓮安县织密防返贫“安全网”,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一是动态监测“提前预警”。建立就业动态监测机制,对重点群体实行“一对一”跟踪,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骤增或收入骤减户,动态纳入监测视野。充分利用大数据比对、网格化摸排、农户自主申报等多渠道,确保风险对象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全县因“就业不稳”纳入监测174户652人,已消除风险172户637人,未消除风险2户15人,其中有劳动力3人,这3人后通过“一对一”帮扶已实现就业。二是因户施策“精准滴灌”。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对因失业、返乡等存在返贫风险的家庭,第一时间因户施策,着力提升监测对象的可持续增收能力,年内已成功帮扶28人次化解返贫风险。三是公岗兜底“应保尽保”。通过精准识别、多元开发、能力提升与规范管理,对难以通过市场就业的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安置,既筑牢民生底线,又为长期发展铺路。目前乡村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就业困难人员4492人,其中累计安置脱贫劳动力达4312人。

实施“三项服务”,激活就业内生动力

   瞄准不同群体需求,开展“三项就业服务”,确保帮扶举措直达所需、立竿见影。一是职业培训“转型赋能”服务。聚焦脱贫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农村低收入劳动力等重点群体,依托县人力资源产业园,围绕本地产业需求,着力打造“瓮安化工”“瓮安焊工”等特色劳务品牌,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培训。今年以来培训1942人次,推动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二是毕业生“一人一策”服务。建立脱贫家庭及“雨露计划+”毕业生就业帮扶台账,提供“一人一策”全链条服务。2025届“雨露计划+”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8.79%,脱贫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7.82%,就业稳定性显著提升。三是返乡人员“暖心启航”服务。建立返乡回流人员定期摸排与帮扶机制,及时提供技能再培训、岗位再匹配服务。年内已为289名返乡回流脱贫劳动力提供帮扶,成功促进163人再就业,对其余人员全面落实“1131”精准帮扶措施,助力尽快返岗增收。

编辑:赵 婧 一审:冉婷婷 二审:李永春 终审:顾 桥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说明:

1.来源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均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的原创内容;未经中心书面授权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发行、建立镜像或用于其他任何商业目的。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2.凡注明“来源: XXXXX (非瓮安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此类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单位所有。转载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中心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