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贵州日报整版关注瓮安
发布日期:2025-10-29 14:56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赵婧 张涛 卢泰铭 黄显惠 浏览量:107
今天,【贵州日报】第T4版,推出特别报道《红脉润心催奋进 革命老区焕新颜》,关注瓮安作为革命老区以“闯”的魄力、“创”的智慧、“干”的担当,奋力书写“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为长征精神的重要孕育地,瓮安将红色基因融入发展血脉,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在新型工业化浪潮中勇立潮头,在农业现代化田野里深耕希望,在新型城镇化崛起中与乡村全面振兴同频共振,奏响新时代奋进最强音,具体如下:

全文如下:

瓮安县平定营镇梭罗大坝。 (瓮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瓮安经济开发区。 卢锡江 摄

瓮安县城一角。 卢锡江 摄
赵婧 张涛 卢泰铭 黄显惠
在黔中腹地,作为革命老区的黔南州瓮安县,以“闯”的魄力、“创”的智慧、“干”的担当,奋力书写“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为长征精神的重要孕育地,瓮安将红色基因融入发展血脉,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在新型工业化浪潮中勇立潮头,在农业现代化田野里深耕希望,在新型城镇化崛起中与乡村全面振兴同频共振,奏响新时代奋进最强音。
走进瓮安经济开发区,机器轰鸣声与红色故事交织成奋进交响。依托36亿吨磷矿、10亿吨煤矿远景储量及“六高一铁一港口”立体交通网,瓮安以“富矿精开”战略为引擎,打造全国一流现代磷化工产业基地。
红色基因不仅滋养着工业脊梁,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在碾茶产业占全省产量60%的茶园里,科技特派员与茶农共织“绿丝带”;20.81万亩茶山化身“绿色银行”,带动26家茶叶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一主两辅”产业持续发展壮大,2025年度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70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9万元,红色土地焕发勃勃生机。
城镇蝶变也成为亮丽的风景线。智慧园区平台、“15分钟社区生活圈”、新能源充电桩等新型基建,让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拔节生长。
从“猴场会议”星火燎原到“千亿园区”气势如虹,瓮安以红色基因铸魂、以创新实践赋能,在“四新”“四化”征程上书写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丽诗篇。
磷化工全链发力
工业集群强势崛起
在瓮安经济开发区的贵州芭田生态工程有限公司里,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进行生产,质检人员不时从产品线上随机抽取样品检测,主控室里的工作人员通过电脑屏幕上的系统参数,密切监控着设备生产运行情况。
肥料产出后通过管道送到包装车间后,工人们包装、封口,通过传输履带运送至仓库。在成品仓库里,一袋袋肥料整齐堆放,来来往往的叉车不停地向运输货车上装载肥料,然后运送至全国各地。
贵州芭田主要经营化肥(各种复合肥、新型肥料等)、磷化工产品、磷系新能源材料的研发及产品的生产,矿山资源开发利用及矿产品的生产、销售,同时也包括生产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及形成产品的销售。
广泛销路与良好口碑的背后有坚实的技术作支撑。该公司的生产线上,磷矿石经硝酸分解、脱钙脱硝净化后,98%的磷元素转化为磷酸,进一步生产高纯净化磷酸和磷酸一铵,最终形成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前驱体——磷酸铁,磷矿中的伴生钙质变身高端水溶肥。“传统工艺每吨磷矿产生1.5吨磷石膏废渣,我们的生产线让固废归零。”贵州芭田创新总监孟庆坤说。
同时,贵州芭田构筑起从矿山到电池材料的完整磷化工产业链:在矿山端,5G智能系统将采矿回收率提升至90%以上;在加工环节,全球领先的硝酸法湿法磷酸工艺,产出纯度达标的电池用净化磷酸。
终端布局上,贵州芭田一期5万吨磷酸铁装置已于2023年建成投产。其产业链全景图非常清晰:物理与化学选矿协同创新,使磷精矿品位提升10%,配套建成的5万吨高纯磷酸盐装置,实现自给自足。“过去我们向农田输送养分,如今为新能源产业注入动力。”孟庆坤说。
贵州芭田只是瓮安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瓮安始终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坚定不移把强工业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富矿精开”战略,聚焦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双链纵向拓展延伸、横向共生耦合,全力打造契合时代特征、富有瓮安特色的磷化工产业集群。
顺应产业变革趋势,瓮安立足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和磷精深加工及耦合共生两条路径打造产业集群。通过以商招商、链条招商、情感招商等方式,着力破解各种要素瓶颈,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目前,瓮安县聚焦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和磷精深加工及耦合共生产业两条发展路径,在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链条上形成磷矿、湿法磷酸、磷酸铁、碳酸锂、磷酸铁锂产业集群,在磷精深加工及耦合共生产业链条上形成磷矿、黄磷/湿法磷酸、磷复肥、特种专用肥、农药原料、电子化学品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链条。构建左“磷”右“锂”、磷煤协同、湿热并举、有机无机、三酸两碱、共生耦合、配套发展的矿业经济新质生产力。
2024年,瓮安县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突破200亿元大关,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9%,积蓄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工业经济逆势上扬,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3%,工业投资占比高达72.5%。瓮安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已成为拉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多板块融合 工农城乡协同共进
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注入了强劲动力。瓮安以“稳农、兴农、强农”为根本,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工业化理念、科技化手段”为路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实现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双提升”。
位于瓮安县建中镇的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有1.26万亩茶园,公司负责人黄红缨介绍:“茶园全部按照欧盟标准进行管护,茶叶品质整体达到欧盟有机检测标准,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远销阿联酋、摩洛哥、日本、英国等国家。”
瓮安以欧盟标准大力发展生态有机茶叶,全力提高瓮安欧标茶品牌价值。为持续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瓮安依托广东广州对口帮扶项目等,在建中镇实施年产3000吨精制茶叶加工厂项目,建成建中精制茶叶加工厂6条茶叶生产线及1条成品包装线,全县共建成碾茶生产线19条,进一步提高全县茶叶下树率及茶叶精深加工能力。2024年,瓮安碾茶产量占到全省60%以上,瓮安老白茶、瓮安黄金芽、瓮安红茶通过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
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瓮安聚焦粮食和“三主三特”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升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水平。2024年,瓮安耕地保有量62.25万亩,超保护目标1.3万亩。2024年获得新增耕地指标1656亩、新增水田指标1263亩,打造“百千万”工程超高产示范田42个,完成粮食种植面积62.86万亩、粮食作物产量18.83万吨。以茶叶为主导,生态蔬菜、生态畜牧为辅的“一主两辅”产业持续发展壮大,2024年完成农业总产值67.3亿元,2025年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70亿元左右,稳居全州第一,增长4%左右。
工业化进程同样深刻改变了瓮安城乡面貌。曾经的瓮水街道中心社区狮子山组巷道狭窄、管线老化、环境杂乱,经过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后,居民生活品质得到提高。小街巷承载着大民生,一座城市的故事,往往就藏在巷陌深处,它们是城市的文脉和肌理所在。
据了解,瓮安城镇化进程指数和示范小城镇综合发展指数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城。2024年,瓮安进一步优化“一城四区”空间布局,城镇化率64.86%,城区面积达26.3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48.5%、绿地率4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33平方米。开展小区物业管理服务专项整治活动,业主委员会建设和物业企业管理更加规范。持续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创建三星级生活圈3个、四星级生活圈5个。
同时,瓮安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大力发展生产、服务和消费等多点支撑的城镇经济。积极培育现代物流、商贸会展等产业,打造集休闲购物、餐饮娱乐、商务办公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着力提升城镇现代服务业水平。
如今的瓮安,自然景观与城市风貌相得益彰,一幅景美业美生活美的城镇新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多举措实施 红色基因引领基层善治
猴场会议会址前,一波又一波参观学习的游客聆听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体验“红色文化”的气息。被誉为“伟大转折的前夜”的猴场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今,这一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瓮安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追忆红色、感悟历史。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之处,瓮安紧紧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深入推进“两大提升”“四大行动”,致力打造集红色研学、避暑康养、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全省知名综合旅游目的地。草塘千年古邑旅游区被列入全国旅行商大会推荐十大贵州旅游产品线路,猴场会议会址、江界河强渡乌江战斗遗址被列入贵州省“曙光黔行”红色研学精品路线。
依托红色资源,瓮安推出“红心向党”“赤色征程”等定制旅游路线,将猴场会议会址与戏楼古建筑群、花间池温泉等串联,打造“红色+生态+民俗”多元体验。
2024年,猴场会议会址接待游客超14万人次,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文旅融合不仅带动经济发展,更让“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同年,瓮安获评“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红色基因既助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之中。瓮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起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为核心的治理机制,并通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形成了县级中心“四化”赋能的“四个一”工作模式,高效实现了群众诉求“一站式”解决。在具体实践中,全县社会治安持续向好,以专项打击整治行动为突破口,实现“两抢”案件“零发案”;创新推行未成年人保护“12345”工作法,深入推进“天网”“雪亮”等智慧工程,构建“平安前哨”,显著提升了平安建设的精细化与智能化水平。
此外,瓮安坚决扛起安全生产政治责任,通过配齐配强矿山专业监管队伍,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并常态化开展“打非治违”工作。以此为主要抓手,全面深化事故隐患排查整治,有效提升了风险辨识和管控能力。同时,积极厘清众包外卖平台、共享自习室等新业态新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实现了监管全覆盖、无盲区,推动全县安全监管效能持续提高。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在红色基因引领下,瓮安民生福祉持续改善。2024年,瓮安全力以赴办好民生实事,回迁安置住房2200余套,全面打通延安路、瑞金路等城市断头路。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230户,新增配建城乡社区互助养老服务点3个,提质改造村(社区)农村幸福院13个,特困供养对象机构照护率增长10.3%。城市低保、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标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多层次改建 绿色发展厚植生态底色
清晨的瓮安河流域,波光粼粼,水清岸绿。“雍阳河是我们平常早晚散步、休闲的好去处,通过修复、治理之后,现在环境更好了。”瓮安市民宋泽宇说。
近年来,为改善河道水质、重塑河畅水清景色,瓮安在治理过程中采用防洪设施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便民设施与城镇建设相融合,水生态与防洪减灾相融合的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将河岸两边绿化全部进行了公园式打造。
监测数据显示,瓮安河流域省控天文出境断面总磷平均浓度降至0.11毫克/升,达历史最低值,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瓮安河流域省州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这一数据的背后,是瓮安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
作为磷化工产业集聚的地区,瓮安聚焦绿色发展,全力厚植生态底色。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
瓮安加快推进生活污水处理改(扩)建工程和工业“三废”治理工程,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管控和安全利用,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均为100%,实现了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新建改造城镇污水管网改造172.26公里,县城三期污水处理厂项目二期工程建成投用,县城区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到5.6万吨/天,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大幅提升,排名全州第三。
同时,深入推进“河长制”“林长制”工作,乌江水质得到有效治理,干流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建成森林防火应急道路16.79公里,深入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保持工程,2025年计划完成乌江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退化林修复13.14万亩;加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管控,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保持在99%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2%以上,描绘出一幅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绿色画卷。
在绿色产业发展方面,瓮安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建中茶旅小镇成为农旅融合的典范,清涟湖生态湿地、飞练湖生态湿地提质改造完成,形成系列生态旅游产品,一年四季全面对外开放。成功承办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瓮安分会场,打造了建中茶旅一体化示范区,推出“欧标茶”品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如今的瓮安县,城市花团锦簇,公园绿树成荫,乡村山清水秀,产业绿色低碳。这片红色热土上的瓮安人民,正以勤劳和智慧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让绿水青山成为瓮安最亮丽的发展底色。
版权说明:
1.来源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均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的原创内容;未经中心书面授权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发行、建立镜像或用于其他任何商业目的。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2.凡注明“来源: XXXXX (非瓮安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此类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单位所有。转载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中心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新闻
 
    

